当意识回笼,陌生又古雅的闺房闯入眼帘。檀木床榻之上,
绣着图案的锦被整整齐齐地叠放着,散发着淡淡的熏香气息。不远处,
一架雕花屏风将内室与外间巧妙隔开,屏风上的山水墨画栩栩如生,墨色浓淡间,
似有轻烟缭绕于山峦,仿若能听见潺潺的流水声,悠悠诉说着千年的古韵。窗边,
一张梨花木书桌摆放着笔墨纸砚,几卷古籍随意摊开,泛黄的纸张上,
毛笔书写的蝇头小楷密密麻麻,记录着这个世界的风云变幻与兴衰荣辱。我叫苏念,
本是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,熬夜看完一本古言小说后,就莫名其妙来到了这里。起初,
我以为只是一场奇异的梦,可日复一日的真实生活让我不得不接受这个荒诞的现实。
从贴身丫鬟小桃的口中,我拼凑出了当下的情况。这是大楚王朝,我所在的苏家是京都名门,
父亲苏大人官拜吏部侍郎,掌管官员任免,在朝堂颇具影响力。家中除了我,
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。大哥苏泽,是个典型的世家公子,自幼习武,身姿挺拔,
气质英朗。他对家族荣耀极为看重,一心想要在仕途上有所建树,
时常跟着父亲出入官场应酬,深受父亲的器重。二哥苏睿,性格温和,喜好诗词书画,
是个温润如玉的公子哥,平日里最喜欢与文人雅士交往,
对我这个突然变得有些“不同寻常”的妹妹,充满了好奇与包容。小妹苏瑶,年纪尚小,
天真烂漫,整日在府中嬉笑玩耍,是全家人的心头宝。既来之则安之,
我深知自怨自艾毫无用处。这大楚王朝虽处处透着陌生与古韵,却也是我往后的栖息之所,
一味沉溺在对原本世界的思念与迷茫中,不过是徒增烦恼罢了。凭借着现代人的学识与眼界,
我开始不动声色地改变自己的生活。起初,我每日清晨都会在闺房的书案前,
借着透过雕花窗棂洒下的微光,阅读苏家书房搜罗来的各类古籍。
我将那些书中记载的礼仪规制、风土人情、朝堂典章一一梳理,
与记忆里的现代知识相互印证,在心底默默勾勒出融入这个世界的蓝图。在这深宅大院中,
最是讲究规矩礼仪,一言一行稍有差池,便会沦为他人笑柄。于是,我跟着家中教养嬷嬷,
从走路的姿态学起。那几日,嬷嬷在我腰间系上装满红豆的布袋,
只要我走路时身姿不够端正,红豆便会洒落。我无数次在庭院中反复练习,
每一步都小心翼翼,从最初的步履慌乱,到后来莲步轻移,身姿婀娜,
其间的酸痛与汗水只有自己知晓。学习用筷时,我也下了苦功,这古人的筷子讲究颇多,
拿筷姿势不对、夹菜顺序不当都不行。我常常在无人处反复揣摩,
从最初的手忙脚乱、饭菜掉落,到能优雅地夹起盘中精致的菜肴,
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离这个世界更近一步。除了礼仪,我也在生活习惯上做出改变。
古代没有现代的护肤品,我便按照古籍中的记载,亲手调制护肤膏。
采摘清晨带着露珠的花瓣,用石臼细细捣碎,再加入蜂蜜、油脂等,经过繁琐的工序,
制成纯天然的护肤膏。当第一次将自制的护肤膏涂抹在脸上,感受着那温润的触感,我知道,
我正在逐渐适应这里的生活。在这看似平静的深闺生活中,我也在寻找着更大的突破点。
我发现苏家的下人大多不识字,日常记账、传信都极为不便。于是,
我决定私下教几个机灵的小丫鬟识字。起初,她们害怕被责罚,畏畏缩缩不敢学习。
我便拿出自己的首饰作为奖励,鼓励她们大胆尝试。每日午后,我们便躲在庭院的小阁楼里,
我一笔一划地教她们写字,从最简单的数字、姓氏,到后来能书写简短的便条。
看着小丫鬟们从最初的懵懂无知,到能开心地用学到的字给家人写信,我心中满是成就感,
也更加坚定了改变这个世界的决心 。我不再局限于深闺之中,
而是向父亲提出开办女子学堂的想法。那天,我特意选在父亲处理完公务,
在书房小憩之时前去。我身着一袭素色的锦缎长裙,裙摆绣着淡雅的兰草,发丝整齐地挽起,
插上一支玉簪,端着亲手泡制的香茗,轻手轻脚走进书房。“父亲,女儿有一事相商。
”我轻声说道,声音虽轻,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。父亲放下手中的书卷,抬眸看向我,
眼中带着几分疑惑。我将茶盏放在桌上,缓缓在他对面坐下,
耐心地向父亲阐述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:“父亲,如今世道看似安稳,实则暗流涌动。
女子作为家族的半边天,若能接受教育,提升素养,不仅能相夫教子,操持好内宅,
更能在家族遇到困境时出谋划策。而且,开办女子学堂,能彰显苏家的开明,提升家族声誉,
于公于私,都大有裨益。”父亲眉头紧皱,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
沉思良久:“此事非同小可,女子读书本就违背祖制,若开办学堂,定会招来诸多非议。
”我早料到父亲会有此顾虑,不慌不忙地从衣袖中掏出一份早已写好的章程,
上面详细规划了学堂的课程、师资和管理:“父亲,女儿已考虑周全,学堂选址在城郊,
远离闹市,可减少流言蜚语。课程除女红、诗词外,还有算数、绘画、历史等,
培养女子多方面才能。先生也会仔细筛选,确保德才兼备。”父亲接过章程,
逐字逐句地阅读,神色逐渐缓和,最终点头同意出资相助。得知我要开办学堂,
大哥苏泽第一个跳出来反对。他风风火火地闯进我的闺房,剑眉倒竖:“念儿,你这是胡闹!
女子抛头露面办学堂,成何体统?这要是传出去,苏家的脸都要被你丢尽了!
”我不紧不慢地给他倒了杯茶,笑着说:“大哥,时代在变,女子也该有自己的出路。
学堂能让更多女子有机会提升自己,这是好事。而且,我会小心行事,不会给苏家抹黑的。
”苏泽眉头拧成了个“川”字,还想再劝,这时二哥苏睿也走了进来。“大哥,
我倒觉得念儿此举颇有新意。”苏睿摇着折扇,温声说道,“如今朝堂之上,也在提倡变革,
女子接受教育,说不定能为家族带来新的机遇。”苏泽一听,更加着急:“你还帮着她说话!
这要是被那些保守派抓住把柄,参父亲一本,怎么办?”我赶紧说道:“大哥放心,
我已经跟父亲详细说过了,父亲也同意了。而且,我会提前打点好一切,尽量减少麻烦。
”苏泽见我主意已定,父亲也支持,只好无奈地叹了口气:“罢了罢了,你自己小心行事,
要是有什么麻烦,一定要跟家里说。”学堂筹备期间,我亲自挑选先生,制定课程。
除了传统的女红、诗词,我还增设了算数、绘画、历史等课程。消息传开,一时间,
质疑声四起。京都的贵妇人茶话会上,有人用手帕掩着嘴,尖酸地说:“苏念那丫头,
真是离经叛道,女子就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学那些东西有什么用?”还有人附和:“就是,
苏家这回可要沦为笑柄了。”可我不为所动,坚定地推进着学堂的建设。
就在学堂步入正轨之时,我与书中女主林婉儿结识。那日,学堂举办招生仪式,
场面热闹非凡。林婉儿一袭粉色罗裙,裙摆绣着娇艳欲滴的牡丹,如春日盛开的繁花,
眉眼间尽是温婉,像春日里的微风,轻柔地拂过人心。她好奇地询问学堂的种种,
言语间满是对新鲜事物的向往。我热情地向她介绍,分享着我的教育理念,
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,到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,一一阐述。一来二去,我们竟成了好友。
林婉儿向我倾诉她对楚逸尘的倾慕,我微笑着倾听,心中并无波澜。在我眼中,
这些书中既定的情感纠葛不过是命运的安排,我无意卷入其中。
我鼓励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,同时也提醒她莫要失去自我:“婉儿,爱情固然美好,
但你要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,莫要在感情中迷失方向。”随着学堂的声名逐渐远扬,
越来越多的女子慕名而来。然而,质疑之声也愈发强烈,甚至引来了一些权贵的干涉。一日,
礼部尚书夫人带着一群贵妇人来到学堂,她们个个衣着华丽,神态傲慢。
尚书夫人扫视一圈学堂,冷笑一声:“苏姑娘,你这学堂办得倒是热闹,可这女子读书,
终究是不合规矩,你就不怕坏了这大楚的风气?”我心中一紧,
但还是镇定自若地微笑回应:“夫人,时代在变迁,女子也需有学识傍身。这学堂所授,
皆是为了让女子更好地知书达理,何来坏风气之说?”尚书夫人脸色一沉,还欲发难,
这时林婉儿站了出来,娇声说道:“夫人,您看这学堂里的姑娘们,
学了知识后举止愈发优雅,谈吐也更有涵养,日后定能成为贤妻良母,
于家族、于朝廷都是好事呀。”其他贵妇人听了,也纷纷点头,尚书夫人不好再发作,
只得带着众人悻悻离去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学堂的资金突然出现了短缺。
原本答应资助的商户,因畏惧舆论压力,纷纷撤回了承诺。我四处奔走,
试图寻找新的资助者,却屡屡碰壁。回到家中,我愁眉不展,大哥见状,
虽嘴上埋怨我自找麻烦,但还是悄悄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:“念儿,
大哥不懂你那些大道理,但你既然想做,就别轻易放弃,这些钱你拿去应急。
”二哥也通过文人圈子,为我联系到了一位赏识女子教育的富商。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,
学堂终于度过了这次危机。不久后,太后听闻了学堂之事,宣我入宫觐见。宫殿内庄严肃穆,
我跪在大殿之上,心中忐忑。太后目光如炬,注视着我:“苏念,你办的女子学堂,
争议颇多,你可有什么话说?”我挺直脊梁,大声说道:“太后,女子受教育,
于家能相夫教子,于国可培养栋梁之才。如今大楚虽表面太平,但内忧外患不少,
多一份人才,便多一份力量。这学堂是为天下女子谋出路,也是为大楚的未来着想。
”太后沉默片刻,缓缓说道:“起来吧,哀家且看这学堂日后能有何作为。”从宫中出来,
我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回到学堂,我更加用心地教导学生,
还组织了一场女子才学展示会,邀请了诸多名门望族和朝廷官员前来观看。展示会上,
学生们或是挥毫泼墨,书写锦绣文章;或是绘制精美的画作,
展现山川美景;还有的运用所学算数知识,解决实际问题。在场的人无不惊叹,
原本质疑的声音渐渐变成了赞叹。才学展示会大获成功,可还没等我喘口气,
新的难题接踵而至。朝廷中保守势力仍对女子学堂耿耿于怀,他们在暗中谋划,
企图给学堂致命一击。一日,我收到消息,官府以“扰乱教化,蛊惑人心”的罪名,
要对学堂进行彻查。我心急如焚,四处打听消息,原来是那些保守派大臣买通了监察御史,
欲借朝廷之手关停学堂。我深知这次危机不同以往,必须想办法反击。大哥苏泽听闻此事,
气愤不已:“这些人简直是无理取闹,念儿,大哥陪你去理论!
”二哥苏睿则冷静地分析局势:“此刻冲动无用,我们得搜集证据,
证明学堂对国家和社会有益。”于是,我们兄妹三人分工合作,大哥凭借他在官场的人脉,
去探寻保守派的下一步动作;二哥联络文人雅士,撰写文章宣扬女子教育的重要性,
在民间舆论上造势;而我则留在学堂,整理学生们的优秀作品、学习成果记录,
准备在朝廷审查时据理力争。审查当日,监察御史带着一群衙役气势汹汹地来到学堂。
御史大人一脸严肃,翻阅着我们呈上的资料,不时发出冷哼:“苏念,
你这些不过是表面功夫,女子读书,违背祖制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
”我不卑不亢地回应:“大人,祖制虽不可轻易更改,但时代在发展,祖制也应顺应时势。
这些学生通过学习,不仅能提升自身修养,还能为家庭、为社会贡献力量。
她们有的帮家族管理账目,有的为邻里排忧解难,这难道不是好事吗?”御史大人刚要反驳,
这时,一群百姓聚集在学堂外,为首的是曾经受惠于学堂学生的商户。
商户大声说道:“大人,苏姑娘的学堂是造福百姓的好事!我家女儿在学堂学了算术,
如今帮我把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,这样的学堂怎能关?”其他百姓也纷纷附和,
称赞学堂的益处。御史大人脸色微变,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。就在僵持不下时,
林婉儿带着一群名门闺秀赶来。林婉儿向御史大人行了一礼,说道:“大人,
我们这些闺阁女子,通过学堂开阔了眼界,增长了见识。如今我们也能为家族出谋划策,
难道这就是所谓的‘蛊惑人心’吗?